單家集,地處西吉縣興隆鎮南部,寧夏、甘肅兩省區交界地帶。
自古以來商賈云集、貿易發達,是方圓百里有名的“旱碼頭”;
紅軍三過單家集留下的紅色故事和“軍民魚水情,回漢一家親”的不朽佳話,見證了這里成為黨的民族政策最早實踐地之一;
二十世紀初,寧南山區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場和西北地區最大的村級畜產品交易市場落址于此,帶來了人氣,加快了地域繁榮……
凝結著歷史的記憶,反映著時代的進步。紅色基因深深根植于單家集人的血脈,當地群眾珍視“回漢兄弟親如一家”的深厚友誼,交流交融、生息繁衍,這片紅色的熱土,煥發著源源不斷的活力。
“軍民魚水情,回漢一家親”
單家集又名單明。村落形成歷史可追溯至明朝初年,山東單姓客商經商遷居此地。“單家集”的得名,與當地發達的集市貿易有關。因這里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驛站,清朝中后期已形成規模較大的商業集市。
走進單家集,穿村而過的省道兩旁店鋪林立,人來熙攘,優越地理位置帶來的繁華景象一目了然。
主街一側民族團結廣場矗立的民族團結紀念碑上,正中一顆五星熠熠生輝。
廣場不遠處的陜義堂清真寺,已有115年歷史,寺前五星紅旗高高飄揚。
相鄰一座灰磚瓦格調的古樸建筑,院內居中一間木格窗欞的土木結構房屋,門扇上密布的累累彈孔,記錄了87年前的硝煙。
“有的孔眼里還能看到彈殼皮。”單家集單南村前一任黨支部書記單云,是聽著父輩講述紅軍三過單家集的故事長大的,如今,他接過這支接力棒,把這些故事繼續講給后輩,留住了單家集的紅色記憶。
單云說:“了解紅色故事,是為了感悟革命精神,是教育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番激勵人心的開場后,一段紅色故事娓娓道來。
1935年8月,紅二十五軍途經六盤山少數民族地區,進駐單家集后,為尊重回族宗教信仰與生活風俗習慣,嚴格執行“三大禁令、四項注意”,為老百姓送藥治病、排憂解難。當地群眾為紅軍籌糧備款,還有不少的回族青年自愿參加了紅軍,建立了良好的群眾革命基礎。軍長程子華將一面寫有“回漢兄弟親如一家”的錦旗送給了當地群眾。
1935年9月20日,紅一方面軍一、三軍團和中央軍委縱隊在甘肅岷縣哈達鋪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部隊根據革命形勢作出了北上陜甘革命根據地的戰略方針。因為有之前建立的群眾基礎,10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途經單家集時,當地群眾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毛澤東在陜義堂清真寺北廂房與當地聲望很高的宗教人士馬德海老人促膝長談,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單家集夜話”的紅色故事。
山區10月寒氣逼人,當晚,大部分紅軍指戰員不愿打擾群眾,大都露宿村外和街道兩旁的屋檐下,群眾深受感動,拿出自家棉襖、毛氈為紅軍戰士御寒。毛澤東住在清真寺旁張春德家的西廂房里。出于敬重,張春德把炕燒得很熱,但毛主席是南方人,不習慣睡熱炕,張春德就把門板拆下來,鋪上羊毛氈,使主席睡了個好覺。
單云指著門板上的彈孔說,毛主席和紅軍離開單家集三五個小時后,國民黨的4架飛機轟鳴而來,投下7枚炸彈轟炸陜義堂清真寺,張春德家西廂房的門板上留下20多處彈痕。張春德一家也躲藏到楊河親戚家,半年后才回來居住。解放后,在周邊的枯井里和糧臺上,還發現了沒有爆炸的炮彈。
1936年9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委的西方野戰軍下轄一軍團代軍團長左權、政委聶榮臻率領西征軍來到單家集,駐扎40多天,在當地開展革命活動。這次,紅軍協助當地群眾在單家集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靜寧縣委員會,選舉產生了靜寧縣蘇維埃政府,成立了西吉縣境內的第一個紅色政權——單家集回民自治政府,單南清真寺和單北清真寺成為當地群眾革命活動的中心,負責給紅軍籌糧備款,為以后紅一、二方面軍在將臺堡勝利會師提供了物質保障。
激情燃燒的歲月已遠去,但矢志不渝的信念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永遠沉淀在了這片紅色的土地上。
2021年,單家集建成村史館,出版了西吉縣第一部村志——《單家集村志》,以銘記歷史,教育后人。
跟黨走,日子越過越紅火
民族團結碑的碑文,記載了中央紅軍途經單家集的故事,也銘刻下單家集人感念黨恩、飲水思源、團結奮進的志向。
1993年毛澤東誕辰100周年,單家集群眾第一次自發捐款修建了民族團結紀念碑和占地80平方米的園地。2006年,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單家集群眾第二次捐款集資,21戶村民舉家搬遷讓出宅基地,興建了占地7200平方米的民族團結廣場和以漢、阿拉伯兩種文字銘刻著“人民救星 偉大領袖”的紀念碑。
歷史鐫刻在單家集人的記憶中,團結的故事在單家集續寫。
單云擔任村支書近二十年,見證了單家集得益于黨的富民好政策,迎來的發展和變化,這其間,少不了民族團結的推動。
“單家集98%的村民是回族,回漢兩族群眾和睦相處、相互幫助、取長補短。單家集人不僅留住了民族團結的根,還讓它茁壯成長,碩果盈枝。”單云說。
村里涌現出了不少像漢族“赤腳醫生”邊萬忠一樣的民族團結先進個人。今年換屆選舉,單南村的回族群眾選出了漢族村支書邊斌,寄予他帶領村民過上更好日子的期望。
革命火種,譜寫民族團結史歌,長征精神,光照后人。
在村史館的陳列室有一面載譽墻,是自新中國建設以來單家集人獲得過的國家級和自治區級榮譽。一個個閃亮的名字,承載著單家集人熱愛黨、熱愛祖國,甘于奉獻、勇于奮斗的真實寫照。
單秀明老人,獲得過全國農村小康村帶頭人、改革開放三八紅旗手等多項國家級榮譽。作為一家之長,她引領一家四代人傳承紅色文化、塑造紅色家風,成為當地一面鮮紅的旗幟。
單秀明1964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一是她生長在紅色革命圣地單家集,二是源自從小受到母親紅色基因的熏陶和影響。
單秀明的母親許維英18歲時從甘肅秦安縣討飯到了單家集,嫁給一位單姓人家。1935年至1936年,紅軍三過單家集,撒下了紅色的革命火種,許維英就是在此成長起來的黨的女兒,也是單家集第一個入黨的婦女。在她的帶動和影響下,一大批婦女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許維英在1965年國慶節時,隨少數民族代表團登上了天安門觀禮臺,受到了毛主席、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如許維英、單秀明一般,單忠信、邊萬忠、單思誠、許文杰、沙義祥、邊永群、單發俊、單曉娟……這些聰明、勤勞、優秀的單家集人,在堅韌不拔、自強不息、與時俱進中,樹立了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相互尊重、互幫互助的民族團結典范,推動著單家集的發展。
邊斌介紹時滿心感慨:“先輩們在艱難困苦的建設時期不怕苦、不怕累,團結奮斗、勇往直前,我們雖然過上了好日子,但前進的腳步不能停,一代人應有一代人的擔當。”
單家集現在由單南和單北兩個行政村組成,1000余戶4000多人,全部耕地不足萬畝。
地處國家級貧困縣,曾經,單家集人也為解決生計問題,一輩輩與貧困頑強斗爭。在人多地少、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單家集發揚傳統,依托區位和資源優勢,以村立集,發展壯大集貿市場,成為六盤山片區脫貧致富的典型村落,受到中央、區市多次表彰。
單家集活畜交易市場始建于1992年,當時占地面積只有3畝多,牛羊交易僅限于本地,每個集日成交百余頭牛。隨著養牛產業不斷發展,市場需求增大,經過三次搬遷,2002年,占地面積75畝的新址落地單南村,形成周邊乃至西北最大的村級活畜交易市場。目前,市場年交易肉牛約40萬頭,交易額超過50億元。
一個市場延鏈成條,激活多項產業,給單北、單南兩個村帶來了發展機遇。不僅傳統的種植養殖產業實現規?;l展,村里的餐飲、住宿、貨運、農資銷售等也風生水起,市場帶來的連鎖反應讓村民嘗到了甜頭。
單夢林是活畜交易市場上的???,也是單北村的販牛養牛大戶,每逢集日,都要在市場上選購一批牛,裝車運出。他15歲便跟隨父親學習養牛、販牛,2014年,將第一車牛運往廣東潮汕地區,打開了銷路,獨自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這幾年,他每年都有上百萬元的穩定收入。去年村里建成“出戶入園”項目,他和其他7名養殖大戶將400頭牛送進園區,自己還承擔了園區負責人?,F代化的養殖設施、家門口的交易市場,讓他對這一產業的發展前景充滿憧憬。
因為村里發展空間擴大,近十年來,不僅出去打工的年輕人陸續返鄉,部分大學畢業生也選擇回家鄉創業。村里留住了年輕人,發展活力迸發。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大力支持下,目前,單家集形成了以牛羊販運、屠宰、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格局,產品遠銷新疆、內蒙古、陜西、河南、廣東、海南等十多個省區。
2021年,西吉縣又為單家集引進龍頭企業建設年屠宰量10萬頭的標準化屠宰場,發展肉牛分割加工、冷鏈物流等配套產業,進一步延鏈壯鏈。
除此之外,單家集肉牛交易市場線上交易中心即將建成運行,投資800萬元的市場擴容項目也已立項建設……一個有故事的傳統村落,正在走向更遠的遠方。(記者:柳 睿 張藝菲 封 聰 蘆淑穎 安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