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大了,種地養牛都吃力,改造牛棚變成食用菌大棚,種了2000棒香菇,效益很好。”4月18日,原州區河川鄉上黃村村民姚國霞采收成熟的香菇,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今年,上黃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鼓勵村民獨立種植香菇,姚國霞成了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上黃村海拔1650米,晝夜溫差大,夏季平均溫度17攝氏度,具有生產高品質菌菇得天獨厚的優勢。村里大部分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草畜產業已經不適合作為主導產業在全村推廣。
2017年,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技術團隊的支持下,上黃村通過“黨支部+科研團隊+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培育香菇,并于2019年11月成立了上黃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同時,利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和閩寧協作資金195萬元,建設標準化溫棚5棟,還建有制作車間、養菌大棚等。去年,培育香菇菌棒15萬個,合作社培育香菇銷售收入25萬元,35戶村民在村集體務工收入5.3萬元,村集體純收入15萬元。
為了拓寬村民的致富渠道,原州區水務局派駐上黃村駐村工作隊建議村民獨立種植香菇,卻沒有村民愿意嘗試。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入戶動員,并組織村民代表前往河南省考察菌種和銷售市場,從根本上解決村民的后顧之憂。
60歲的姚國霞動了心,決心帶頭種植。3月14日,她花費1萬元購置了2000棒香菇開始試種,村干部從搭架、養護、注水、采菇等方面進行手把手教授,很快,姚國霞便上手種起了香菇。4月10日,她的第一茬香菇開始收獲。駐村工作隊幫她將香菇運到城里銷售,不到10天時間,收入了1600元,鄉親們羨慕不已:種香菇真能掙錢!“現在種植香菇每棒補貼5元,只要動手就有錢賺。每年出菇4茬,按照每公斤鮮菇16元、每公斤干菇40元計算,今年的純利潤能有1.6萬元。”姚國霞說。
姚國霞種植香菇成功,也為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在全村發展香菇種植吃下了“定心丸”。眼下,在上黃村,越來越多的村民產生了種菇的想法。(記者:容 晨)